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关于我们 >融合分级阅读

“双高计划”建设的逻辑机理与行动方略

发布时间:2010-10-03 14:02:00|栏目:融合分级阅读 |浏览次数:1511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合乎规律性的改革发展路径会演化为我国高职教育组织场域中的制度逻辑,获得众多院校的高度认同并被借鉴或超越,催生高水平高职院校群聚式形成和发展,从而形成高职院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参与“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肩负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者、引领者的重任,必须对自身内生性、创生性自主办学能力之于“双高计划”建设的决定性意义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因此,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探究“双高计划”建设的逻辑机理和行动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逻辑机理

 

(一)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的共生逻辑

 

从逻辑学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讲,专业发展水平与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基于“共进发展场域”视野可以发现,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高职院校,其支撑性专业均是能够表征各自办学水平的优势特色专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是以高水平专业为基础和支撑的,是拥有一定数量高水平专业的高职学校。高水平高职学校是涵养高水平专业成长的整体环境条件,高水平专业则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形成的标志。要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既取决于学校拥有的高水平专业的数量,更取决于高水平专业的建设质量和发展品格。

 

(二)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生成逻辑

 

作为办学主体和质量责任主体的高职院校,最为了解和熟知自身的优势特色以及发展潜力,其自主办学的自觉能动性和创新性是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关键所在。因此,“双高计划”谋划长远,规划了“上水平、成高峰”两步走战略,其目的在于引导入选建设院校和全国其他高职院校摒弃“项目思维”“短视思维”,树立“主体性思维”“理想思维”,专注自身办学治校育人能力建设,形成优势特色办学积淀。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切实增强办学主体和质量责任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善于将建设逻辑和自组织逻辑有机结合,加快形成内生性自主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实现内涵式发展基础上加快从建设逻辑向自组织逻辑过渡,早日建成形神兼备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

 

三、行动方略

 

(一)以办学理念强化价值建设,实现有灵魂的卓越发展

 

第一,“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和领会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坚持“五育”并举、德技并修,形成具有强大育人合力的立德树人实施机制,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的有机统一。

 

第二,“产教科融合”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树立生态化、协同化理念,建立产业链和专业群“耦合创新”的协同发展机制,嵌入区域创新链建设,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将产业先进元素、创新性要素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以技术学术为核心的学术氛围与大学精神。

 

第三,“集群发展”的专业治理理念。高职院校应基于专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化以体制机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重塑内部组织结构,加快专业发展的自组织化建设,形成专业结构优化常态化机制。

 

第四,“有限卓越”的发展理念。高职院校要切实践行“扎根中国区域大地办学”的中国大学发展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办学能力,按照“有限卓越”的发展理念,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建设与突破,形成特色优势积淀,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第一,发挥标准化建设的引领作用,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坚持立足实际,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构建起课程体系与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间的矩阵式对应关系,落实课程体系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内在价值。

 

第二,做标准开发的首倡者和引领者,服务中国高职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立足国际实质等效,坚持本土国际化理念,加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学内容标准开发,加强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阶段的教学内容标准开发,加强校园管理服务标准建设。率先牵头研制新专业、新技术、新流程、新工艺领域的相关标准,并发挥标准的联通作用,强化中国高职教育参与全球职教治理的能力建设。

 

第三,提升“三教”改革效能,落实1+X证书制度改革。高职院校要坚守课堂育人的本体功能,对接1+X证书制度在职业道德标准、知识标准、技能标准等方面的表征要求,加强高效课堂建设的相关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开展基于教师个体施教专长的分工协作式教学。立足思想性与教学适切性、知识能力培养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开发使用校企“双元”编制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以及配套的数字资源。立足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知行合一,加强从岗位认知、跟岗锻炼到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劳动教育平台构建,对应课程标准制定,强化对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活化教育。

 

(三)遵循自组织和他组织逻辑,建设高水平专业群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对接产业链组建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组建专业群,在本质上是基于“耦合创新”增强高职院校的主动应变特性以及专业结构优化常态化机制建设的能力,实现专业建设的“选择性卓越”“结构性提高”以及新兴专业的应需而生、顺势而强,以专业的自组织创新网状结构实现专业群延长产业链、支撑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应有价值。二是以课程秩序重构为抓手,优化课程体系。要以职业资格分析为核心,加强能力本位课程建设,构建“平台+方向+拓展”的课程体系,以“底层能共享、中层能融合、高层能互选”的课程实施赋能学生多元成才、可持续发展。三是基于专业群,重塑学校组织结构。高职院校要自觉利用课程、师资、平台、基地等专业建设关键要素聚集的内在优势,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建设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推进大类专业招生培养改革,构建目标集成、建设过程集成和成果集成的专业群建设长效机制。四是坚持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理念,打造产教科融合创新平台。找准专业群在产业技术链上的位置,共建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于一体的高端产教科融合创新平台。

 

(四)坚持整体素质观,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双师”素质不强的短板:一是立足增量优化,创新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两栖发展”机制,有效汇聚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产业教授等人才资源,坚持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培养名师级专业带头人,引领和带动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二是立足存量提升,校企共建高水平“双师”素质发展平台,引导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创新,跟踪和学习行业先进技术,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三是立足协同共生共创,以建设具有复合跨界特征的专业教学组织为突破,建设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团队教学文化;四是立足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和建设,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荣誉奖励表彰体系,引导和激励教师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信念,同时建立健全基于“优绩优酬”的教师绩效分配制度和分类考核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励教师坚守课堂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作者:王亚鹏   来源:教育与职业   


Copyright © 版权所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院
京ICP备2022028903号-1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院
承办单位:北京中成圣金职业技能鉴定有限公司
监督电话:010-8775511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小屯路8号